福建: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

元描述: 福建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,持续落实生态省建设战略,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、绿色低碳发展之路,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共赢。文章详细阐述了福建在森林保护、资源利用、生态富民、碳汇开发等方面的实践成果,展现了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。

吸引人的段落: 山清水秀,鸟语花香,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在福建,这不仅仅是梦想,更是现实。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,福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将生态优先作为发展之基,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之路。从构建森林“水库”涵养水源,到打造森林“钱库”促进生态富民,再到建设森林“粮库”保障食物安全,以及提升森林“碳库”固碳增汇能力,福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篇章。

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福建实践

森林“水库”:守护绿水青山

俗话说,“山上栽满树,等于修水库”。福建地处东南沿海,山地丘陵众多,水资源丰富。然而,过去由于过度开发,水土流失严重,生态环境脆弱。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,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,提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科学理念,并率先在福建实施生态省建设战略。

长汀县的生态修复奇迹

长汀县曾是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,被誉为“红色土地,绿色荒山”。为了改变这一状况,长汀县积极探索生态修复模式,创新实行公司化运作机制,探索多样化精准治理模式,致力多类型“专治”示范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
具体措施包括:

  • 公司化运作机制: 将水土流失治理项目交给专业公司负责,提高治理效率和效益。
  • 多样化精准治理模式: 针对不同地貌和土壤类型,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,例如坡耕地梯田改造、石漠化治理、林草植被恢复等。
  • 多类型“专治”示范: 建立示范区,推广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,带动周边地区开展治理。

长汀县的生态修复成果:

  • 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: 从1985年的30.8%提高到现在的79.55%,实现了从“红色土地,绿色荒山”到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转变。
  •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: 水土流失面积从146.2万亩减少到30.5万亩,水土流失率从31.5%降至6.57%,成为世界生态修复的典型。
  •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: 山清水秀,空气清新,成为宜居宜业的生态示范县。

长汀经验表明,生态修复不仅能保护生态环境,更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,实现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。

森林“钱库”: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

绿水青山是自然财富,也是经济财富。福建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,大力发展林业经济,探索绿色发展模式,拓展生态富民新路径,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。

宁德市林业经济的成功案例

宁德市曾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,经济总量排全省最末。近年来,宁德市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,通过建立类型多样的复合经营体系,探索绿色发展模式,拓展生态富民新路径,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。

宁德市发展林业经济的具体举措:

  • 建立类型多样的复合经营体系: 发展森林旅游、森林康养、林下经济等多种产业,拓宽林业产业链。
  • 探索绿色发展模式: 推广生态林业、碳汇林业等绿色发展模式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  • 拓展生态富民新路径: 通过发展林业产业,带动农民增收致富,实现共同富裕。

宁德市发展林业经济的成果:

  • 林业总产值大幅提升: 2023年,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586.18亿元,带动近10万户农户实现就业增收。
  • 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: 宁德市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,成为福建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。
  •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: 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,生态环境明显改善,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。

宁德市的经验表明,发展林业经济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,更能改善民生,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。

森林“粮库”:保障食物安全,践行大食物观

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。福建省坚持大食物观,充分利用森林资源,发展林下经济,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,保障粮食安全。

福建省发展林下经济的具体举措:

  • 因地制宜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: 布局建设闽东南、闽东北、闽西、闽北4个林下经济产品主产区,发展林菌、林药、林蜂、林禽、林油、林粮、林果等多个系列的森林食物,丰富食物供给。
  • 开发丰富的森林资源: 充分利用林地资源,发展林下种植、养殖,提高土地利用率,增加食物供给。
  • 促进林下经济产业链发展: 加强林下经济产品加工、销售、品牌建设等环节,提高林下经济产业链整体效益。

福建省发展林下经济的成效:

  • 食物供给日益丰富多元: 林下经济产品种类繁多,质量优良,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。
  • 农民收入稳步增长: 林下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,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。
  •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: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,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,维护生态平衡。

福建省的经验表明,发展林下经济不仅能保障食物安全,更能促进农民增收,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同发展。

森林“碳库”:提升固碳增汇能力,应对气候变化

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。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,具有强大的固碳增汇能力,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。福建省依托森林资源优势,创新碳汇模式,积极探索开发林业碳汇项目,提升固碳增汇能力,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。

福建省发展林业碳汇的具体举措:

  • 创新碳汇模式: 探索“一元碳汇”、林业“碳票”、碳汇保险等多种碳汇模式,降低碳汇交易门槛,提高碳汇交易效率。
  • 积极开发林业碳汇项目: 鼓励企业、个人参与林业碳汇项目,扩大碳汇交易规模,促进碳汇市场发展。
  • 加强碳汇技术研发: 加强林业碳汇监测、评估、核证等技术研发,提高碳汇项目质量,增强碳汇交易的可靠性。

福建省发展林业碳汇的成果:

  • 碳汇交易规模不断扩大: 截至目前,通过福建碳市场完成交易和再交易的福建林业碳汇412.86万吨、6484.29万元。
  •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: 碳汇交易不仅能为林业企业带来经济收益,还能促进生态保护,实现双赢。
  • 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: 福建省在碳汇开发方面的经验,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。

福建省的经验表明,发展林业碳汇不仅能缓解气候变化,还能促进经济发展,实现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。

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

福建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,积累了宝贵的经验,为全国乃至世界提供了可借鉴的示范。

主要经验包括:

  • 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: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,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。
  • 树立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: 将生态保护作为发展之基,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共赢。
  • 持续落实生态省建设战略: 制定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措施,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。
  • 创新生态修复模式: 探索多样化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模式,取得了显著成效,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。
  • 发展绿色产业: 大力发展林业经济、林下经济、碳汇产业等绿色产业,实现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。

福建省的成功经验表明,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,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。

常见问题解答

1. 福建省是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?

福建省通过发展林业经济、林下经济、碳汇产业等绿色产业,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。具体措施包括:建立类型多样的复合经营体系,探索绿色发展模式,拓展生态富民新路径,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。

2. 福建省是如何提升森林“碳库”固碳增汇能力的?

福建省通过创新碳汇模式,积极探索开发林业碳汇项目,提升固碳增汇能力。具体措施包括:探索“一元碳汇”、林业“碳票”、碳汇保险等多种碳汇模式,降低碳汇交易门槛,提高碳汇交易效率。

3. 福建省是如何保障食物安全的?

福建省坚持大食物观,充分利用森林资源,发展林下经济,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,保障粮食安全。具体措施包括:因地制宜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,开发丰富的森林资源,促进林下经济产业链发展。

4. 福建省的生态修复经验有哪些?

福建省的生态修复经验包括:公司化运作机制、多样化精准治理模式、多类型“专治”示范。长汀县的生态修复经验,为世界生态修复提供了典型案例。

5. 福建省在发展林业经济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?

福建省在发展林业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,包括:林业总产值大幅提升,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,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。宁德市林业经济的成功案例,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。

6. 福建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?

福建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,包括: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,水质优良率大幅提高,生态环境明显改善,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。

结论

福建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,持续落实生态省建设战略,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、绿色低碳发展之路,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共赢。福建省的成功经验表明,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,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,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、绿水青山。

未来的发展方向:

  • 继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推动绿色发展、循环发展、低碳发展。
  • 持续完善生态保护制度体系,健全生态保护机制,强化生态环境监管。
  • 加大生态修复力度,加快修复受损生态系统,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。
  • 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,促进生态产品市场化运作,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。

展望未来,福建省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,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福建样板,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。